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通过参加市纪委监委组织的系列主题活动,我感慨万千。最近,我经常对着几幅场景扪心自问,如果我处于当时的境地,我会如何选择?
场景一:时间为1930年前后,坐标为井冈山根据地。我是一名普通战士,面对持续不断的围剿,周围部分同志对时局有一种悲观情绪。
“我”是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而坚持到底?还是因为不知道路在何方而心生动摇,找人探讨“红旗到底能扛多久”?
场景二:时间为1934年,坐标为湘江战场。我是黄埔二期毕业、29岁的红军师长,我本已带领战士们到达江边,但为掩护大部队又扑进敌人包围圈,最后伤亡惨重,所剩无几。我因腹部被手榴弹炸伤而被俘,敌人连夜用担架抬着我去邀功。
“我”是被高官厚䘵、封妻荫子的诱惑而动心?还是宁死不投降?
场景三:时间为1950年抗美援朝入朝作战前夕,坐标为北京。我是一名28岁的青年军官,被称为“爆破大王”,曾荣获华东一级、三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刚刚作为全国第一届战斗英雄代表,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参加完英模大会,我所在部队已整编北上。
“我”是服从组织安排,立即随大部队奔赴新的战场?还是先享受功臣待遇,将养英勇战斗留下的伤病?
可是,我毕竟不是他们,我无法还原他们当时的心境,或者问问他们最终如此选择的理由。
场景一中,为批判当时的悲观思想,毛主席高屋建瓴地分析时局,写就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千古名篇;场景二中的“他”,是红34师师长陈树湘,他自己用手把肠子拽出,绞肠而死;场景三中的“他”,是全国全军第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连续八次冲锋打退美军王牌第一师,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喊出了“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英雄壮语。
回望百年奋斗之路,有忠诚也有背叛,有高潮也有低谷,有砥砺奋进也有灰心堕落,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或为大家廓清思想迷雾,成为前进的灯塔;或慷慨赴死,被后人视为对革命矢志不渝的模范。
这些英雄先烈是黑暗中照亮征途的火把,是夜空中指引方向的明星。他们应该被永远怀念,但更需要被追随和传承。纪检监察队伍,因党而生、为党而战、兴党而强,我们唯有立足本职岗位,赓续红色基因,接续拼搏奋斗,在正风肃纪反腐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负这份光荣的职业和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市纪委监委第六审查调查室 张永立)
上传:李思齐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