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念好家庭三字经 过好诗意一人生
来源:源汇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2-06-14

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首先把家经营好,才能做好其他事情。家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七行八拜走在一起,过日子比树叶都稠(愁)。

我作为不惑之年的当代女性,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家庭的中流砥柱,家庭的其他成员都可以出去休闲几日,而我一刻也离不了。我曾经为家写过一首小诗:“炊烟起处是人家,柴米油盐酱醋茶。心比屋宽夸豁亮,上和下睦度年华。”多年来锅碗瓢盆交响曲的“演奏”,让我摸索出了一套治家方略,那就是:念好家庭三字经,过好诗意一人生。这三字经是:对老人的“孝”、对孩子的“教”、对爱人的“巧”。只有家庭和谐了,成为人生幸福的港湾,才能让我有条件过上诗意的生活啊!

百善孝为先。丈夫曾经是一名军人,长年在外地工作,现在自主择业了,依然在外奔波。公婆都八十高龄了,公公因心脏病经常住院治疗,婆婆腰椎间盘突出且体弱多病,我都不离不弃,四处寻医问药,做到患难与共。公婆每次生病住院我都不敢告诉丈夫,怕他分心,对他都是报喜不报忧。平时在家里,我都不敢有个啥事儿,从来都不敢生病、不敢歇着,一直有一个声音在给我说:一定要坚强!

有一次我因超负荷工作,心脏受不了终于累倒了,医生建议必须住院,我也是白天偷偷到医院输液。下班时间到了,赶快拔掉针头往家跑。不敢让老人和孩子知道,免得让他们担心;更不敢让爱人知道,免得他分心。我自誉为家里的支柱,不能倒下。  

母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思想、行为、习惯、观念、品行等都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教孩子认识的第一个字就是“人”字,并以诗嘱之:“撇捺形成汉字人,教儿初学细评论。一生冉冉当知止,万事悠悠自出尘。功立望中承寂寞,德行天下慰沉沦。何堪昧尔陶真性,平淡无奇亦足珍。”我用自己的人生格局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让孩子成为自信、阳光、积极、勇敢、有担当的人。

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思想,要给孩子自主权,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引导她。我想让孩子喜欢读书,就和她语文老师配合,填写了关于读书的词《忆江南·读书乐》:“读书乐,窗下沐春风。学海书山何所遇,人间美好事丛丛。知识使人聪。”拿到孩子班里,让小朋友们读,孩子可开心了。渐渐地,孩子也像我一样,喜欢上读书、学习,并且喜欢让我给她买书。有一次孩子竟然给我讲起大道理:“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爱学习吗?”我问:“为什么啊?”她认真的说:“我现在只有把学习这条路走好,将来才有更多的路可走。”多大个小人儿精,从小就这么哲理。我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的计划,我们做家长的只负责监督落实就行了。因为我给她讲学习的道理: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拿不走,一样是吃到肚子里的饭,另一样是学到脑子里的知识。在我的精心培养下,两个孩子都健康成长起来。俗话说:种错庄稼一季子,娶错老婆一辈子。一位母亲的人品素养可以影响家里三代人。我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和熏陶。

我丈夫算是一介武夫,性格比较直,“一张嘴能看到地板砖”,大男子主义特严重,对他我只好用“巧”了。我追求浪漫的小情调,他要的是实在的小日子,情人节我想要玫瑰花,他准给我捧出一颗花菜来。夫妻之间是讲爱的,不是讲理的,求大同存小异,若赢了道理,输了感情,挺不划算的。我深知,和睦的家庭,能给每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带来兴旺。若让家庭充满爱,就得从眼前做起,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爱,就得说出来;爱,无须等待!我会体量每位家人的思想,会记得每位家人的爱好、生日,会给足每位家人生活的仪式感,让每位家人倍感爱,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人生不仅有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诗,是崇高、美好、纯洁、神圣的精神产品,不论是什么题材、形式、风格的诗,不论如何发展变化、创新出奇,诗都必须是、必然是真善美的结晶。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说“诗教”是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影响深远。我多年来潜心对“诗教”这一优秀文化基因的学习领悟、实践创作受益匪浅。并把“诗教”引入家教,把古老中国智慧精髓作为齐家的“化人”“育人”重要举措,给家人力量、给家人智慧、给家人心灵滋润和人格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了“铸造灵魂”塑造家风的作用。

做为现代女性,除把工作做好外,还要支持丈夫勇闯天下,照顾老人幸福安康,教育孩子知书达理,料理家务井然有序……有再多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有再多的委屈都要欣然承受,努力使家成为春光荡漾、情意绵绵、和谐温馨的港湾。以诗自诩“中华文化最堪夸,笔底春秋种彩霞。经典传承以为乐,风云一曲自清嘉。”用诗意人生将家风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漯河市生态环境局源汇分局 王秋霞)

版权所有:中共漯河市纪委 漯河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漯河市祁山路6号 邮编:462000
备案证号:豫ICP备05010841号
访问次数: 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