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白素丽)近年来,召陵区为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要求,打通服务群众一公里,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对小“微权力”的监督,以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打造“阳光村务”工程、规范“三资”委托代理、“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助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基础工作。
强化村监委会作用。全区521名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在“管钱、管事、管人”的同时,时刻提醒村“两委”干部“知纪、明责、守规矩”,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践行“四种形态”。成为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主力。针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村“两委”干部,村监委会提前提醒,拒不纠正的,上报镇纪委介入约谈,及时“治病树”、“正歪树”。防止小错误发展成大问题。2016年以来,结合四项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全区监委会成员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发现问题11起,财经领域问题34起,提醒44人次,区纪委共约谈村级干部16人,共开展村级干部廉政谈话800余人次。共参与村级重大事项2114余次,提出合理化建议797条,审核不合理票据116余张,涉及金额5.3万余元。处理矛盾纠纷651起。2016年3月,由区纪委牵头,由原来的“请上来”转换为“走下去”,分镇、办组织了8场村务监督工作培训会,以“守纪律,讲规矩”为主题,进行了党纪条规、典型案例、财务等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并利用培训会对监委会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式提问和交流。区纪委并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印制成“口袋书”,又印制了《农村基层干部典型案例汇编》2000册发放给村级监委会学习、领会、执行有关党纪党规规定,以此提高监督能力。
全力打造阳光村务。加大对“三务公开”的投入力度,全力打造“阳光村务”工程。全区8个镇(街道)总计投入近26万资金对“三务”公开栏进行了统一规划整修,公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每月10日公开财务、党务、村务的基础上,坚持按照“真的公开、公开真的,公开群众最想知道的”工作要求,将强农惠农政策及具体到户标准、扶贫分包到户情况、镇(村)项目建设、农村集体资金使用、资产处置、财务收支等情况作为公开重点,张榜罗列,悉数公开,此外,又增添些廉政小故事,专门设计群众喜闻乐见、浅显易懂,易于接受的“墙体固定标语”、“廉政街景漫画”、“过街固定和流动横幅”、“明白册”等教育干群,时时做到警钟长鸣,别具一格的形式成了群众想说就说的“说话墙”,深受村(居)民的喜欢。
严格规范“三资”委托代理。去年以来,在充分征求意见、调研研讨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收集整理印制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汇编》从农村集体收入支出管理、票据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和处置监督等9个方面入手,明确了农业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监管职责。并将《制度汇编》下发至村级干部手中,供其学习,提高执行力。6月份,区财政投入20余万元,对各镇(街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配置了“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管理软件系统、电脑及打印机。并对“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26名进行了“三资”管理监控网络系统的操作使用业务培训,依托互联网实现了区、镇(街道)互通互联适时监控的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全区8个镇(街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了电算化管理。针对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职权,采取虚报冒领、截留侵吞等手段,在农村基础设施和惠农资金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这一严重问题,根据上级安排,结合我区实际,每年集中全委纪检监察人员力量,开展一项涉农资金专项治理。三年来,开展了低保、新农合、基层人员执行财经纪律等专项检查活动,共检查涉农资金4187万元,查出违规违纪人员16人,纠正违纪资金 100余万元。通过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检查活动,促进了涉农专项补助资金规范、廉洁和高效使用。严格规范了“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召陵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