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主题教育要常怀感恩之心
2019-11-13 15:00 来源: 平顶山纪检监察网站

十一月中旬了,却丝毫没有冬天要来的征兆,一场小雨后,大地变了一个模样。留下准备过冬的鸟儿在树间上下窜动,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不时漏出一缕缕阳光,在树叶间闪闪烁烁。

十日清晨,清凉的空气一阵阵扑面而来,经过三个半天两个晚上的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同志们稍显疲惫。但今天安排大家参观“党恩井”,好奇的兴致让大家精神了不少。

1947年11月,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陈(赓)谢(富治)兵团九纵二十六旅解放宝丰,当时旅部就驻扎在现湛河区曹镇乡曹西村。部队在驻扎期间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军事活动之余,经常帮助群众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军民关系十分融洽。当时部队看到村里群众用水困难,要到北边的沙河挑水吃,就帮助群众打的一口井。后来,老百姓给这口井起名为“党恩井”。

踏着井口的青石板,手扶辘轳,望着井台上“党恩井”三个字中的“恩”字,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老百姓是懂得感恩的,革命前辈们打的一口井让曹西村民已经感恩了72年,虽然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这口井了,却依然保护得十分完好,依然在口口相传给下一代。

我们党在那段苦难的战争岁月里,没有坚船利炮,只有小米加步枪,却取得了节节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心,靠的是老百姓懂得感恩的心。

在曹西村这个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到“北边沙河挑水吃”其实也不算十分困难,但我们的革命前辈却不这样想,他们把老百姓这“不算十分困难”的事儿当成了事儿。也正因为革命前辈们把曹西村老百姓的事儿当成了事儿,曹西村的老百姓才把党的事儿当成了自己的事儿。部队离开曹西村参加淮海战役时,曹西村有36名青壮年参军,出抬担架三百余副,积极出钱出粮支援前线部队。

革命年代的老百姓懂得感恩,现在的老百姓也是一样的。记得前不久区纪委组织观看的廉政现代戏曲《使命》中的一段唱词让人十分感动:“老百姓是最知足,为他们办点实事儿,他们眼眶盈泪珠,为他们解决困难,他们心里热乎乎,经不住一点好,他们舍得把心掏出……”

可是,现在我们党的有些干部却变了样,丢掉了初心,忘记了使命,与老百姓割裂开了,把老百姓当成了“仆”,把自己当成了“老爷”。“脸变得僵硬难看,心变得麻木孤独,只计较个人荣辱,迷失了方向路途,忘记了职责和任务,忘记了使命和当初,忘记了是老百姓的儿和女,忘记了伺候父和母,忘记了权利是谁给,忘记了伸张正义把恶除……”

“鱼儿离不开水,水尽河干枯,瓜儿离不开秧,秧断瓜不熟……”感恩的不应该只是老百姓,更应该感恩的是我们共产党员,因为是老百姓成就了我们党,是老百姓成就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

新时代,廖俊波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廖俊波生前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和诉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卓越的品质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刻剖析自己的一面镜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廖俊波这面镜子可以帮我们照一照自己心中有没有漠视群众的思想,还可以照一照我们有没有高高在上的“官样儿”。

曾经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让上访群众站不成、蹲不下的窗口,让观者愤恨不已。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在面对群众时,在自己的心中又有多少这样的窗口?脱离群众,甚至拒群众于“千里之外”的事情又做过多少?

廖俊波的为民情怀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以前听这句话,觉得是一句搞笑的话,不曾去思考过“为什么”。通过主题教育学习,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得多好,我们经常会说一些类似的“名言”:“深入基层”“想百姓所想,着百姓所急”“一心为民”等等等等。可又有多少人用感恩的心去真心地、真正地做了……

我们祖国的兴旺发达,不是看有多少“只要不贪不腐”的“好”干部,不是看有多少“能掐会算”的“巧”干部,而是看有多少像焦裕禄、廖俊波他们一样愿为民服务、能为民服务、懂得感恩老百姓的“傻”干部。

我想,要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的主题教育具体目标,懂得感恩老百姓,把“为民”真真正正地装在心中,把“为民”的事情切切实实地一点一滴地做出来,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别无选择的。(湛河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  盛少飞)

责任编辑: 杨世崇
清风平顶山微信
清风平顶山微博
版权声明 主办:中共平顶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平顶山市监察委员会
技术支持:山谷网安 访问次数: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9986号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