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中的平凡故事
2017-03-27 11:14 来源: 平顶山纪检监察网站

说起家风,我第一个想起的是奶奶。

奶奶是旧时代的“小”家闺秀,家里有几十亩不算肥沃的田地,几头耕牛和拉磨的毛驴。她曾跟着先生读书习字,且心灵手巧,脾性极好,总是微笑着。记得我和堂弟儿时淘气,爬树摘桑葚、抓知了,下河摸小虾捉螃蟹,衣服挂烂或糊了泥,也不听她大声吆喝责骂,还帮我们拦着挥过来的笤帚把儿,然后一针一线把衣服缝补好,叮嘱我们穿衣须爱惜。奶奶的温声细语果然比笤帚把儿好用,我们渐渐明白她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后来知道,奶奶不是亲奶奶。她原是嫁到邻村的,但是早早守了寡。而爸爸两岁上就没了娘。经人撮合,爷爷去邻村接来了奶奶,连同她6岁的女儿。就这样,爸爸有了“后妈”,改嫁过来的她帮爷爷撑起一个贫弱破碎的家。吃不饱饭的年代,哪怕榆钱槐花,也得紧着爷爷和两个孩子,男人干活费力气,孩子们正长身体,自己凑合点。后来有了小叔小姑后,奶奶更要精打细算了。村里老人们说,你奶奶一来,你爸可就享上了福,哪像个没亲娘的娃?爸爸十分敬爱奶奶:“咱家穷,被你奶奶娘家人看不起,你奶奶哪怕饿肚子都不肯回娘家求助,饥一顿饱一顿,胃都出毛病了。”可是,我分明记得奶奶对上门讨饭的外乡人非常慷慨,总是说,谁愿意背井离乡去讨饭呢,能帮一次就帮一次吧,行善积德呢。

但清瘦的奶奶干起庄稼活从不马虎。打麦子时候,爷爷套上牛车,拉起石磙碾子,把麦秸秆碾得软软的,粒粒麦子从麦穗里挤出来,奶奶和妈妈叉起上层的麦秸秆垛成我们最爱爬的小山包,爷爷则领着爸爸和小叔把下层混合的麦子麦芒拢成堆儿,趁着夜半风起好“扬场”。扬场时定是爷爷用木锨高高地扬起来,奶奶眼疾手快清扫麦芒,其他人都被奶奶赶回家钻进被窝啦。用奶奶的话说,“多干点活怕啥?咱一大家子人,可不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哪能怕受累、怕吃亏?”每当村上有妯娌闹矛盾、两口子打架等,奶奶总是赶去耐心地排解,好言相劝,“家和万事兴,妻贤夫兴旺”。

妈妈曾担心奶奶偏心亲儿子,可事实证明,担心完全多余。尤其在分家时,我家还得到了奶奶的格外关照,理由是孩子多,劳力少。奶奶还要求二叔农忙时帮衬我家,说分了家,一家人的情分却不能淡。搂着我们三姐弟的爸妈,对奶奶的敬意和感激再次升级。几十年来,爸爸叔叔都勤快踏实,兄弟妯娌互帮互助,邻里乡亲相处和谐,这不正是奶奶的言传身教吗?

受奶奶影响,妈也是个和善明理的热心人。村上有人生病需要注射的,总爱拿着药找上门。早些年还没有一次性注射器,妈就先去烧开水给玻璃注射器消毒,再帮人缓缓地注射,迅速地拔针。天冷感冒多发时,大人孩子上门排队来注射。我怕妈太辛苦:“你又不是医生,没这个义务,让他们去诊所吧。”她却说:“咱村离镇上的诊所太远了,我既会扎针,就帮帮忙,与人为善嘛。”

记得妈总对我们说,当年我和你爸想上学家里没钱供。你们要珍惜上学的机会,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我大学毕业到纪委工作后,妈很自豪,先是夸我给弟弟妹妹们做了榜样,然后告诫我勤恳干事,规矩做人,不贪甜头,多做好事。是啊,从事纪检工作,不论执纪审查多辛苦,不被朋友理解多酸楚,也不论生活多么清苦,我一直牢牢记着母亲的话,踏踏实实,恪守规矩。而且,挽救一个干部,救治一个“病人”,不也是行善的一种吗?

尽管家中没有什么族谱和家训,但奶奶和妈妈给我们做好了样子:踏实勤恳,积善成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我们兄妹已成为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我们正努力践行着、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让这平凡的家风故事如无声春雨,浸润下一代的心田。(作者:韩佩叶县纪委)

责任编辑: 杨世崇
清风平顶山微信
清风平顶山微博
版权声明 主办:中共平顶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平顶山市监察委员会
技术支持:山谷网安 访问次数: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9986号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