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西华焦裕禄”的四句话

2021-05-31 11:21 来源: 周口市纪委监委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得热火朝天。5月的一天,我来到县委党史办,想收集一些本县党史中的英雄楷模事迹,作为宣传教育的储备。一番检索过后,我们找到了一篇纪实文章:《西华人民公仆——尚文安》。

在文章的开篇,写着这样一段话:“一位县委书记,在他的一生留下这么多的佳话,人民群众对他这么爱戴、赞誉和怀念。在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心在人民、利归百姓’的血液;在他的工作征程中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在他的生活、工作作风上,有着‘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清风正气。他不愧是活在人民群众心中名符其实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他是谁?做过什么事?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带着些许些疑惑,我细细品读了这份1.4万字的纪实文章。连读三遍后,感觉怅然若失,又有所得,盯着他的照片发起了呆。恍惚间,好像看到他正迈着坚定的步子向我走来,向我述说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的无畏、无私和无悔。

他说,黄泛区条件最苦,与黄泛区人民一起战天斗地心最甜。

位于黄泛区腹地的西华县曾遭受过十多年黄水的肆虐,县域内泓沟交错,沙丘遍布,杂草丛生,荒芜人烟。解放后,党和政府率领返乡灾民大干苦干,费尽心血改变黄泛区面貌,但贫穷落后的帽子一直没有摘掉。

1959年6月,“三年自然灾害”加重了黄泛区的困局。他临危受命从许昌专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调任西华县委书记。得知消息后,他直接带领全家人来到了西华。他对妻子说:“西华县是穷了些,再穷的地方总得有人去吧。我是党员干部,就应该服从组织安排。”

西华县受黄水肆虐之后,遍地都是泡沙,一遇风起,天昏地暗,严重困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他靠着一辆自行车、一双腿,跑遍了西华各个大小公社,在村庄里访群众、问办法,到田野中查风口、看流向,定下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工作方针,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种植出了近百里的防风林带。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筑起绿色长城止住风沙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成片的泡沙窝和盐碱地,琢磨着改善土质提高粮食产量。下乡走访时,他听说有人挖开田鼠洞种高粱,庄稼长得又粗又壮,从中得到了启发。经过一年的试验,他确定“翻於压沙”的方法切实可行,一并推进植树造林和翻淤压沙。历时3年,全县干部群众改良泡沙、盐碱地130万亩,风沙带造林3570亩,连同“四旁”(河、沟、坑、路)植树702万株,使昔日黄沙滚滚的黄泛区变成了天蓝水清、林茂粮丰的人间乐园,被誉为“豫东大林海,平原花果山”。

他说,大家没有得到的,我绝对不能一人先有。

他最反对干部搞特殊化。县委办公室考虑到县委大院人多,还要接待上级领导和照顾病号,安排设了一个小灶。有一次,炊事员为晚来的他在饭中加进两个“柿托”。他看看其他人的碗以后,就问是不是每个同志都有此待遇,办公室主任悄悄回答说只是照顾常委。他脸色一变:“哪有这个照顾法?谁想吃谁吃吧,反正我不吃!”随即把饭往锅里一倒,去了县委大食堂。后来,在他的要求下,小灶被取消了。

还有一次,一位后勤干部请示说,为了安全,打算给领导办公室窗户安装钢筋防护栏。他就问县委院的房屋是否都安装,那位干部说只为几位书记安装,其它房屋不安装。气得他对那位干部进行了批评:“要不安都不安,就领导的命宝贵吗?当领导的不应该搞特殊。”当即要求县委办公室取消该项计划。

一年夏天,蚊蝇十分猖獗。他去外地参加社教,县委办公室主任安排人把他办公室的窗纱装上。恰巧,第二天他回来时看到了,还没放下背包就问:“这是干什么?”“有蚊子,给你屋装窗纱。”“同志们都安了吗?他们不怕咬,我就怕咬吗?停下来,停下来吧。”最终,还是依了他,把装上的窗纱又拆了下来。

在红花公社,公社书记好心地叫伙房给他炒一盘鸡蛋,结果受到了批评:“这里的群众每天都吃鸡蛋吗?我不吃!”在李大庄公社,公社书记买个西瓜招待他。他问清“是不是自己出钱买的”之后,才肯拿起来吃……

他说,不该要的坚决不要,不该得到的坚决不得,这就是清白。

他对家庭要求非常严格。家里有5个孩子,妻子先前也在县委院工作。几个孩子穿戴都很普通,有的衣服还带着补钉,与农村孩子没有两样。为避免干扰,他把妻子调到县供销社下面的日杂公司做工,一家人搬到了一间13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连同照顾孩子的侄女7口人拥挤在一起。屋内,用3张单人床搭了个通铺,除此之外,只有一张小方桌。在这样条件下,他还嘱咐家人,不要去大伙上买饭菜,不要让孩子影响单位的工作。

他其实也爱家人,也疼孩子。只是,他更希望让家人和孩子一生过得坦坦荡荡、睡得踏踏实实。他的妻子也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妻子入党问题上,他坚持原则,多次对妻子单位的领导说“目前她还不合格,还需要继续锻炼”。他严肃地跟妻子讲:“你一直在机关单位,缺少基层工作经验,需要到农村去锻炼。不然,写了入党申请也不能批准。”后来,他果然安排妻子到农村工作,接受锻炼。直到他去世,妻子入党的问题也没有解决。

他经常把自己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亲身经历讲给孩子听。他也曾在病床上给三个年纪稍长的孩子写信:“冀平、豫平、华平,我为今天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写诗两首。其一:胡兰 本是女中英,一十六岁干革命;临危不惧斗志勇,铡下遇难真光荣。你比胡兰小几岁,胡兰比你大几冬?有志不在年少迈,肯读宝书(指毛主席著作)自然红。其二:旌旗奋起春雷动,革命洪流如潮涌;风暴险关铮骨硬,冰天雪地临苍松。眼望榜样工农兵,赤胆忠心为革命;时刻牢记阶级仇,永远不忘党恩情。”

他说,活着没有把西华治理好,我死了,请把我埋在西华的土地上。

1965年,他因肝病多次严重发作住进了县医院。为了工作,他在医院总是安不下心。有一次,他硬是从医院病房偷偷跑了出来,忍着疼痛步行30公里下乡察看,了解农业生产情况。组织上看他如此“折腾”,决定直接专车护送他到郑州医院养病。

有一天,他神情异常庄重,紧紧拉着坐妻子的双手说到:“小宋啊!我总觉得我的时间不多啦。唉!回北京到父母坟上不可能了,忠孝不能两全啊!”他顿了顿又说,“十年了,和西华的感情太深了,活着没有把西华治理好,我死了,你转达组织上,请把我埋在西华的土地上,我要看着西华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郑州住院的日子里,他总感觉时间漫长,躺在病床上想了很多。副县长和其他同志们去看望他,他不停地问这问那,总有说不完的话。“老谭啊!你是抓水利的,我有几个设想想给你说说,请你回去后转告其他同志。四里湾的险堤一定要加固,颍河河槽需要开挖,西周公路要整修,把几个大公社能不能再划出几个新公社来。”

他光荣的一生定格在了1969年4月4日,享年48岁。至今,他已经离世52年,却仍被全县人民群众深深怀念着。

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会怅然若失,为什么又有所得。

他是把最好的、最后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这一方热土、这一方百姓。他在西华工作了整整十年,离去时没有为家人留下分文财产,却给全县干部群众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他是党史瀚海中的一粒沙,与万千中共党员一起,无畏奋斗、无私奉献、无悔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奠定坚实基业。他是新时代的一盏明灯,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照亮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激励我们自警自省、勇挑重担、砥砺前行。

请安心,我们将接过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旗帜,把红色基因、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传承下去,继续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西华县纪委监委 胡建威)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