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内涵和风俗,在中国古代和今天是不一样的,中国老百姓的过法也截然不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元日》)描述的是北宋时期人们过春节时的情景:放鞭炮、贴对联、挂灯笼。不过,那时的春节还不叫春节,称元旦,诗的标题《元日》即是佐证。
传说,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相房玄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历朝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自此,中国老百姓过年,“元旦”和“春节”并存。不过,老百姓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因此,在“元旦”这一天,中国民间的庆祝活动并不多。“春节”则承袭了中国古代“元旦”的风俗,国家放假7天,民间办庙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10多亿人次的“春运”大迁徙,“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的盛况等,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春节情怀。(沈丘县纪委监委 李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