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康熙年间,有一位官员,为官二十余年,不畏权贵,清正直言,生平所上奏疏多达百余份,大都言之有据,行之有效,直到乾隆时期,皇帝还谕令群臣,“言官奏事”要向他学习。他就是被史学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的魏象枢。
魏象枢(1617—1687年),清初名臣、学者,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松,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历任贵州道御史、左佥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顺治四年(1647年),魏象枢担任刑科给事中。时任安徽东流知县的邓继球,隐匿芦田税赋九百余两,还制造了被盗假象。事情败露后,邓继球却未受任何处分。原来,安徽巡抚王懩收受了邓继球贿赂,极力为他说好话,帮其保住了官位。当时的王懩是封疆大吏,魏象枢只是一个七品官,然而魏象枢却不畏权势,大胆向朝廷弹劾王懩,王懩因收受贿赂、徇私包庇被革职查办。从此,魏象枢在朝中名声大振,当时的大学士范文程评价其:“直哉,此我国家任事之臣也。”
康熙十七年(1678年),魏象枢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执掌朝宪。上任后,他首先上疏申明宪纲,提出整治官场腐败的十不许:“不许各府州县官谒见督抚布按;不许督抚差遣内使人等借访事为名往各府州县……”,对各级官员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约束,并自己带头严格执行,令官场贪腐风气略有收敛。身为言官,魏象枢以整肃纲纪为己任,不畏权贵,清正敢言,经他弹劾而被罢免的贪官污吏多达数十人,其中不乏索额图、明珠这样的权臣。
魏象枢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崇俭去奢。初入仕途时,魏象枢便立誓“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他初次为官时的朝服穿戴了近二十年,陈旧褪色也不舍得丢弃。直到康熙四年(1665年),时任蔚州知州的邓牧民,多次看到魏象枢的这件破朝服,短窄破壁,而且与康熙朝的官服还不一致,“非国制也”,郑牧民就把自己的新制朝服赠给了魏象枢。
无论身担何职位,魏象枢都能谨守誓言,严绝交际,专心政务。他曾在门外刻一木柬“自揣凉薄,一切交际,概不敢当”,不请客送礼,不赴宴交际,更不接受别人的任何馈赠,闲时总是手不释卷,只以读书理学为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魏象枢告老还乡离京时,带了几个笨重的木箱。此举被索额图发现,便向康熙举报,说魏象枢表面清廉,背地里却贪污受贿,居然攒下了几箱金银珠宝。康熙命人查看,打开木箱后发现里面竟装满了铁钉,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仅衣服、书籍而已。原来蔚州风大天寒,魏象枢离京时特意买来几箱铁钉赠予家乡父老,便于他们以后修葺修建房屋使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魏象枢去世,去世时家徒四壁,无钱归葬,亲戚们凑钱购置棺材,才使得他得以安葬。
魏象枢为官三十余年,清廉正直,克己奉公,廉政爱民,选贤任能,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廉吏的典范。经他举荐高珩、陆陇其、张沐、毕振姬等人,都是清正称职的人才。“清、慎、勤”是康熙对魏象枢的评价,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沈丘县纪委监委 魏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