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史学家朱轼曾在《史传三编》中评价一官员:“若贽者,乃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也。刚直如魏征,而性行较醇方正。如宋璟,而谋略更优。”这位被朱轼高度评价的官员就是中唐贤相陆贽。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兵部侍郎,以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陆贽为人刚直,为官清廉,一生忧国忧民,直言敢谏,清慎廉洁,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
《新唐书》记载,寿州刺史张镒名望很高,陆贽前往谒见。交谈三日之后,张镒非常看重陆贽,想与他结为忘年交。陆贽辞行时,张镒赠钱百万,说:“请作为老夫人一日饭食的费用。”陆贽却婉言谢绝,只收了一串茶叶,说:“斗胆不收您赠送的厚礼。”后来,陆贽因母亲去世,守母丧而解职,回到东都洛阳。朝野上下,纷纷登门送礼,“四方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遗数百万”,陆贽“一无所取”。
唐德宗李适知道后,特下密旨,责备他“清慎太过,诸多馈赠,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还说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陆贽认为贪欲的“口子”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利之小者,必害于大。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布帛;布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渐可欲,何能自窒于心。”他还向德宗上疏,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之不为,以检下也。——为上者率先垂范,下面才能廉洁守法。陆贽为官期间,始终保持廉洁操守,始终不渝。
陆贽深知民间疾苦,非常重视民生。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百姓流离失所。陆贽立即上奏详细列举了各地遭受水灾的情况,劝德宗给予抚恤,并说:“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陆贽认为国家必须要用度有节,躬行俭约,罢各项杂税以消除民怨,他还提出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要求“均节赋税”来减轻人民的负担。即使在晚年遭迫害被贬为忠州别驾时,陆贽依然关心百姓疾苦。当时忠州气候恶劣,疾疫流行,百姓深受其害。陆贽排除种种困难,检索药典,集“古方名方”编录《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供百姓治病使用。
陆贽秉性刚直,不惧权贵,哪怕皇帝有过失、朝政有弊端,陆贽也总是立即上疏,直言规谏。奉天之难后,唐德宗变得贪财好利,主动要求地方向他进贡,并在奉天(今陕西乾县)建了琼林、大盈两个仓库,以为己用。陆贽便立即上疏,犯颜直谏:“陛下向各地索求进贡的财物,他们便会巧立名目,成倍地搜刮百姓。”他还建议唐德宗将库中所存都赏赐给有功的将士。
掌管户部度支事务的裴延龄为人奸诈,欺君罔上,为了迎合唐德宗的贪欲,不顾百姓贫困,大肆聚敛财物。他曾妄奏从账簿中查出隐欺钱20万贯,还虚称从粪土中挖出银子13万两,以供唐德宗挥霍。他索贿受贿,把度支库藏的财物据为己有,他还打击忠良,排除异己,弄得朝堂乌烟瘴气。由于他是德宗的宠臣,“朝廷无敢言其短”。陆贽却“独身当之”,上疏德宗,说裴延龄是“诞妄小人……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愚弄朝廷,有同儿戏”,还列举裴延龄的七大罪状,写成了《论裴延龄奸蠹》。亲友们为他担心,劝他不必过于认真。陆贽却说:“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毅然上疏。
后来裴延龄等造谣中伤,致使陆贽被贬到忠州(今重庆忠县)任别驾。永贞元年(805年)陆贽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后世称为“陆宣公”。
陆贽一生为国为民,是唐朝难得的贤臣。范文澜《中国通史》称“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沈丘县纪委监委 魏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