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清音廉韵① | 吉鸿昌:铁马廉风铸忠魂

2025-10-11 10:55 来源: “清风周口”微信公众号

开栏的话:清音扬正气,廉韵润三川。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洁良好氛围,即日起,“清风周口”微信公众号开设“清音廉韵”栏目。通过一段段真挚的文字、一帧帧温暖的影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集中展示“一地一品一特色”廉洁文化建设成果,传播廉洁好声音,释放廉洁正能量。愿“清音廉韵”能成为您身边一位温润的益友,在您心中生根发芽、抽枝散叶,静默而有力地滋养您生命的底色,沉淀为三川大地的厚重风尚。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河南省扶沟县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内,这字字千钧的绝笔诗,不仅镌刻着英雄的爱国赤诚,更藏着穿越百年的廉洁密码。“清正刚直、一心为民”的吉鸿昌精神,恰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最生动的红色教材。

1895年,吉鸿昌出生于扶沟县吕潭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与父亲相依为命。吉父为人豁达,性格豪爽,治家颇严,常常教导吉鸿昌“人穷志不穷”。这句朴素的教诲,如同种子般在吉鸿昌心中扎根,既要守住做人的骨气,更要心怀家国的大义。正是这种醇厚的家风滋养,让他从小便埋下了“为国为民”的初心,也为他后来“清廉为官、铁血报国”的人生轨迹,刻下了最初的精神烙印。

1920年5月,吉鸿昌回家探望重病的父亲。吉父在病榻之上语重心长地说:“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作(做)官即不许发财。”这句话如警钟长鸣,让吉鸿昌刻骨铭心。为了时刻警醒自己,也为了勉励部下,他亲手将“作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题写在瓷碗上,专门烧制了数百个,分发给身边的官兵。在那个军阀割据、贪腐成风的年代,这一只只瓷碗,如同一股清流,冲刷着浊乱的风气;这一句句训诫,更成了吉鸿昌为官带兵的“铁律”,他从不侵占军饷,不搜刮民财,甚至常自掏腰包补贴部下、救济百姓。

“作官即不许发财”,从来不是吉鸿昌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在领兵驻守期间,他始终牢记“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衷:看到驻地道路泥泞、河堤失修,便亲自带领士兵挑土铺路、修坝防洪,让百姓免受水患之苦;见到乡村孩童无学可上,便省吃俭用,拿出自己的俸禄创办学校,聘请先生,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得知当地有巨匪横行、欺压百姓,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率军清剿,一举歼灭匪患,为地方除暴安良。无论是修路筑坝的“实”,还是办学育才的“情”,亦或是除暴安良的“勇”,都藏着他对百姓的牵挂,他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用一件件实事,践行着“为官为民”的承诺。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又施以酷刑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痛斥敌人的卖国行径,坚守着抗日救国的信仰。11月24日,蒋介石下令将其杀害,年仅39岁的吉鸿昌,从容走向刑场。生命的最后时刻,吉鸿昌写下三封绝笔信,在给夫人的信中,他叮嘱“要教育子女,继承我的遗志,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给兄弟的信里,他交代“家乡的学校要好好办下去,让更多孩子读书”;给朋友的信中,他强调“孝廉传家,不可忘本”。从“人穷志不穷”的家风传承,到“作官即不许发财”的廉政坚守,再到“毁家纾难、以身殉国”的爱国担当,吉鸿昌将军用短短39年的人生,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写进了每一个行动里,谱成了一曲穿越时空的英雄壮歌。

吉鸿昌将军的铁马廉风,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照鉴当下的明镜。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中,他的故事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廉洁是立身之基、从政之本,更是为民之要。唯有守牢廉洁底线、践行为民初心,才能不负历史、不负人民。(冯艳)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