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话说冬至

2020-12-25 16:37 来源: 周口市纪委监委

冬至也称“冬节”,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间。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慢慢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慢慢加长,夜晚渐渐缩短,北方也由冬季接近春季,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即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回升,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即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中也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的记载。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冬至郊天”祭天大典,百官纷纷向皇帝进贺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贺,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因此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为进九之始,民间传说冬至之日是道教元始天尊的生日,这一天,各大道观都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因“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冬至馄饨夏至面”寓意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北方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关于冬至吃水饺,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呢。

东汉末季,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神医张仲景发现当地不少百姓患上一种耳病,一向主张“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张仲景救人心切,让徒儿们搭棚,架锅,熬药,他将羊肉、辣椒等暖性物与一些祛寒药材放在一锅煮,煮好切碎当馅儿,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食物,取名“祛寒娇耳汤”,在冬至那天,当街舍药,病人每人分到“娇耳”两只,药汤一碗。病人吃过,浑身发热,血流通畅,两耳变暖。过后不久,患者的耳病全都好了。由此,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世代流传。

在河南一带,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扁食夏至汤,吃了不必开药方”的说法。

而在有些地方,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商水县纪委监委派驻第七纪检监察组 付海水)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