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德在人先 利居人后

2022-09-09 13:51 来源: 周口市纪委监委

《菜根谭》中有句格言“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意为当追求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先,进修德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

元初大臣董文炳在县令任上,当时朝廷按户数施加税赋,他为了减少百姓负担,设法将百姓聚居,以减少户数,大家都劝他不要这样,董文炳说:“为民获罪,吾所甘心。”于是,他冒着欺上的死罪隐瞒实际户数,大大减轻了赋税负担,百姓因而富足。

他处处为百姓谋利,还多次慷慨为百姓捐献私产。《元史·董文炳传》载:县里很贫穷,又遇到旱灾、蝗灾,但赋税日益增多,民不聊生。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交赋税,官府才得以放过老百姓。藁城前任县令因征集壮丁曾向人借私贷,而贷款的那家收取的利息逐年加倍,官府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还债。董文炳说:“百姓都很穷苦。我作为县令,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我应当替百姓偿还。”于是他把自家的田地变卖给放贷的人,又将县里的闲置田地登记分给贫民耕种。于是流散在外的人渐渐回来,几年以后,当地老百姓都比较富裕了。  

董文炳只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即使是违犯了朝廷的法令也不在乎,不怕丢官,甚至不怕丢命。当时的府臣贪得无厌,向董文炳索取钱物,董文炳拒不肯给,又有人进谗言诋毁他,府臣便加以中伤陷害,无奈之下,董文炳说:“我最终也不可能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辞官而去。

董文炳的“德在人先,利居人后”,体现的是儒家先哲们的自身修养;“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的“德在人先,利居人后”,体现的则是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和坚定信念。

李宏塔是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孙子,安徽省原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李葆华的儿子。他是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在民政系统工作18年间,他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作为共产党人革命传统、优良家风的传承人,他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秉持了“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的不变信念。李宏塔曾做过化工厂工人,1978年起,先后在共青团合肥市委、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民政厅等部门工作,2013年退休。熟悉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李宏塔是两袖清风的官员,而且喜欢走进百姓中间,与百姓打成一片。

2005年6月之前,李宏塔曾一度被人举报。举报信称李宏塔利用担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职务之便,并倚仗其祖父、父亲的“势力”,涉嫌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一系列重大经济问题。为此,中纪委未与安徽省委打招呼直接进驻调查。经过一段时间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人员却发现:李宏塔不是贪官,而是一个跟祖父、跟父亲一样的清官、好官。李宏塔从政过程中所作的一次次选择、所做的一件件事情,更是感动了调查组工作人员。比如,1987年,李宏塔调任安徽省民政厅,任副厅长。此后的5年间,安徽省民政厅有3次分房机会,但每次李宏塔都让给了其他人。后来,安徽省按相关规定给李宏塔补了一个20平方米的小套间,他儿子才有了一个自己的空间。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富有,更多地在于精神层面,物质方面并不太重要。”李宏塔曾说。身边人都因此笑称李宏塔是个没“爱好”的人,对房子、车子、票子没有追求,对吃、穿、住也不讲究,不抽烟不喝酒。不仅对自己,李宏塔对家里人也是严格要求。李宏塔对此解释,李家传承的良好家风,让他们能够心平气静地固守清贫。

“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他经常用这副对联自勉,并以此教育子女,决心把李大钊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踏着先辈们的脚印坚定前行。“共产党人要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退休后,李宏塔加入中华慈善总会,为改善中西部困难群众的生活继续奔走忙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他颁授勋章。

纪检监察干部身处反腐败斗争的最前沿,肩负党章赋予党内监督的特殊使命,承载着党和人民的信任期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锤炼政治品格,在处理公私矛盾和人际关系中,不计个人恩怨,不搞远近亲疏,不争名利得失,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以脚踏实地的为民情怀,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尹庆华)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