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意思是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奉公”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商鞅《商君书·定分》“故智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意即奉行公事。
“廉洁奉公”这一成语,源自我国古代对公职人员品行的崇高要求,它蕴含着公正无私、清廉自守的深刻内涵。其具体的典籍记载可能有所争议,但无疑这一成语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流传已久,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理念。
《晏子春秋·内篇》说:“廉者,政之本也。”明朝·年富《官箴》有言:“公生明,廉生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唐·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制曰,事上尽大臣之节。又曰,一心奉公。”
廉洁奉公,古之典范。宋人子罕“以不贪为宝”的廉洁故事流传千年;东汉刘宠“离任仅受铜钱一枚”,被人誉为“一钱太守”;东汉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灵魂拷问警示后人;三国东吴清官陆绩“廉石压舱”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人正、方行得远”的道理;“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悬丝拒礼”而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等等,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
廉洁奉公,今之楷模。“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清贫》感动后人;性习于俭,俭以养廉,时时处处严以律己,身正为范,作出表率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两袖清风来去”、一心为公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两次赴藏、造福一方的孔繁森......这些优秀共产党人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典范,激励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以廉洁奉公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廉洁奉公,镜古鉴今。与廉洁奉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贪污腐败的反面典型。古有“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因贪赃被处以极刑时题诗的唐朝宿州太守陈璠;“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的明朝奸佞严嵩;“和珅一倒,嘉庆吃饱”的清朝和珅。今有“出身布衣贫,自幼讲诚信。大事不糊涂,惟因一念蠢。失足身名裂,铸成千古恨。”被称为“广西第一贪”的广西玉林市原市委书记李乘龙;“三年光阴似飞梭,断送前程一瞬间;不该当初图名利,党的重托抛一边。”号称“红包书记”的福建省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等,这些贪官污吏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罪人,被钉子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作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时刻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坚决抵制和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谋取私利,自觉接受监督;不触碰法律和纪律的红线,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秉公用权、抵御不良诱惑,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实际行动做好廉洁奉公、敢于斗争的表率。(西华县纪委监委 陶宗海 杜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