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清音廉韵② | 杜岗会师:革命先辈廉洁风范永驻人心

2025-10-22 10:57 来源: “清风周口”微信公众号

开栏的话:清音扬正气,廉韵润三川。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洁良好氛围,即日起,“清风周口”微信公众号开设“清音廉韵”栏目。通过一段段真挚的文字、一帧帧温暖的影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集中展示“一地一品一特色”廉洁文化建设成果,传播廉洁好声音,释放廉洁正能量。愿“清音廉韵”能成为您身边一位温润的益友,在您心中生根发芽、抽枝散叶,静默而有力地滋养您生命的底色,沉淀为三川大地的厚重风尚。

1938年深秋,豫东平原杜岗村迎来历史性时刻——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与吴芝圃、肖望东所率部队在西华县红花集镇杜岗村胜利会师。三支劲旅整编后在此短暂休整,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87载春秋流转,彭雪枫买碗、张震退鞋、肖望东买枣的廉洁故事仍在杜岗村代代相传,成为革命先辈严于律己、心系群众的典范。

严守纪律,一只瓷碗见证赤诚初心。彭雪枫率抗日武装抵达杜岗村时,因粮食短缺,司务长老马为生病的彭雪枫准备了“病号饭”,就是一碗面条。盛面条的粗瓷碗是房东家的,警卫员在送餐途中不慎摔倒,将碗摔破了个口子。彭雪枫得知后当即掏出钱,郑重叮嘱:“明日至集市问价,若房东拒收,便买新碗归还,绝不可白拿分毫。”这只缺口的瓷碗随彭雪枫将军转战南北,成为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铁律的生动注脚,也诠释了严明的纪律是维系军民鱼水情的根基,任何细微疏漏都可能动摇群众信任。

公私分明,一双布鞋折射作风本色。张震在杜岗会师后,常至老乡家中访贫问苦。某日,通讯员将一双布鞋递给张震,原来是村里的一位大嫂看他的鞋露出脚趾,便连夜做了双布鞋,托通讯员转送。张震看着这双布鞋,拍着通讯员的肩膀坚定地说道:“服装鞋帽由组织统一配发,私收群众财物违反纪律。”次日,他托人将鞋退回并附言致谢。这双未送出的布鞋,折射出新四军“官兵一致、公私分明”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证明廉洁并非外在的约束,唯有自觉恪守纪律,方能不负百姓倾囊相助的赤诚。

清风两袖,一兜红枣彰显军民情深。新四军游击支队与豫东抗日游击队在杜岗会师后整编,肖望东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部队待发之际,肖望东向房东夫妇辞行,房东大嫂塞来一兜红枣,肖望东再三推辞无果后,从怀中拿出一块银元递到大嫂手中:“您若不收钱,红枣我也不能要。”这场“以银元换红枣”的温情互动,既顾全了大嫂“军爱民、民拥军”的质朴心意,又坚守了纪律底线,彰显了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根基,而革命者的廉洁则是守护这份根基的堡垒。

杜岗会师的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红色纪念馆内陈列的破碗、布鞋与银元,无声诉说着永不褪色的廉洁精神。彭雪枫、张震、肖望东等革命先辈以铁一般的纪律、金子般的初心向历史昭示:廉洁不是负担,而是叩开民心的金钥匙;不是枷锁,而是凝聚力量的纽带。这份红色基因必将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以清正之风护航高质量发展,以赤子之心服务人民群众。(陶宗海 华一博)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