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纪监人手记|访英模品初心

2021-05-25 09:53 来源: 周口市纪委监委

时下,由省纪委监委宣传部主办的“百年风华史 中原廉洁志”微视频故事剧本征集评选活动正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如火如荼开展。作为一名纪检宣传干部,我欣然接受任务,前往我市老英模司俊林家中采访,聆听初心故事,汲取榜样力量。

4月23日上午9点,我和同事准时来到老英模家中。她家的客厅朴素大方,东西墙上张贴的巨幅黑白照片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张是66年全国劳模合影,这张是我参加“十一”大照的。”司俊林老人指着照片说。她今年虽然已是81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1940年2月,司俊林出生在项城市南顿镇司老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17岁参加公社劳动,18岁光荣入党。历任南顿东风大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南顿公社党委副书记、项城县委常委、县妇联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10月,作为全国著名劳动模仿的她受周恩来总理邀请赴京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您给我们讲讲当年评上全国劳模的故事吧?”寒暄几句后,我直奔主题。

“哎呀,不值一提,不值一提!”老人连连摆手,这都是党领导的好,我就是带着大家伙一块儿干。”老人面对荣誉无比谦虚,功名成就对她而言,只是过往云烟。

“那你就跟我们说说那个时候你们是咋干的?”

说起“干”字,老人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随着她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年司老街河滩废地岗洼多,犁地除草见瓦砾。旱时浇不上水,涝时又排不出水。怎样才能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她多次和干部群众商量,决定平整土地改造良田。一场战天斗地的战役打响了,她组织全大队男女青壮劳动力开赴田野,没有挖掘机,就用锄、锹、抓钩等笨重工具,没有交通运输工具,就用架子车、独轮车,肩挑人抬。三年苦干,三年汗水,他们就靠肩膀和双手平整了1000多亩高岗洼地并改造成了良田,修建了水渠,配备了机井。后来东风大队“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群众喜笑颜开。

“您可真是当代愚公啊!”听完故事,我和同事由衷感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群众信任我才选我当书记,要是不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司俊林老人说到这儿,有些激动。

“司书记就是这样,无论干啥工作都是以身作则,带头干好。”前来串门的汤芳德老人说,他是原东风大队干部,跟司俊林老人是多年的同事。

“司书记是1963年提出在大队成立新事新办委员会,倡导婚丧嫁娶勤俭节约。”

当我们听到老人结婚那天,只背了一条新被子,步行十五里来到婆家的故事后,都是一脸惊诧。

“我以前听家里老人说过,那个年代的农村姑娘出嫁是坐太平车的。您不要彩礼不要嫁妆都可以理解,但是您怎么能自己走着去婆家呢?”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是哩!但是俺妈觉得用生产队的牲口套车就是占公家便宜,坚决不坐车。因为这事儿,俺姥姥姥爷还跟她吵。”老人的二女儿说。

“结婚的头两天,她还跟我们说去县里开会请两天假。”汤芳德老人笑了,“谁知道她是背着我们结婚哩!”

司俊林老人听到这里,有些不好意思,“我结婚跟谁也没说,不想跟大家找麻烦。”

“你把人民装在心上,人民才让你站在台上。”1972年,司俊林被提拔为项城县县委常委、县妇联主任,要去县里工作。但是不久,东风大队群众就联名上书,强烈要求司俊林继续担任大队书记。当时的县委书记王超凡找她谈话,想征求她的意见,她毫不犹豫选择回到了农村工作。

时间在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我们听得如痴如醉,虽然意犹未尽,但是为了老人的身体着想,我们起身告别。临走前,我们衷心祝福她健康长寿。

回到办公室,我反复翻看采访笔记,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回味无穷。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浑身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初心,它跨越时空,历久弥坚。(项城市纪委监委 田雍容)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