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汉文帝刘恒出行时经过中渭桥,突然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惊了文帝御驾的马,文帝十分恼火,要求廷尉严惩此人。
廷尉审讯后,依法判定“此人犯跸,罚金四两”,并上奏朝廷。文帝大怒,认为判决过轻。廷尉义正言辞地答道:“法,是天子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不应偏私。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慌恐不安 !”文帝思虑很久后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这位敢于反驳汉文帝的廷尉正是张释之。
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汉文帝时,张释之出仕为骑郎,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后升任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避权势著称于史。
司马门是皇宫外门,依照礼制,百官入司马门均得下马、下车,步行而入。一次,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时任公车令的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以“不下公门不敬”的罪名,向汉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汉文帝碍于亲情,没说什么。薄太后得知这件事后,非常生气,责备汉文帝骄纵太子。汉文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忙摘帽谢罪道:“教儿子不谨。”最后,薄太后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梁王才获准可以入宫。
还有一桩案子,有人偷盗高祖庙中的玉环,被卫士抓获。汉文帝向来以仁孝著称,当他得知此事,十分恼怒,认为这是对先祖不敬,要将盗贼重重治罪。张释之审讯后,根据刑律规定判处盗贼死刑,并奏请文帝。文帝知道后十分不满,认为应当诛其九族。面对龙颜大怒的文帝,张释之摘下帽子顿首谢罪道:“法令如此规定,依法处置已经足够了。刑罚如能随意升级的话,今天这人偷了祖庙器物可以灭族,可万一明天有人取了高祖陵墓的一抷土,陛下又该如何治罪呢?”文帝听后,无言对答,与太后商量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张释之身为廷尉,忠于职守,秉公执法,被后世奉为吏治的楷模。明太祖朱元璋曾称赞张释之:“历代任斯职者,独汉称张释之、于定国,唐称戴胄。盖有由其处心公正,议法平恕,狱以无冤,故流芳后世。”(沈丘县纪委监委 魏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