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映红”,已在人们眼中耳中逐渐立体起来的春,还不忘时时挑逗着人们的味蕾。于是,一个个经不起春味诱惑的脚步纷至沓来,“吃春”由此拉开帷幕。
在家乡,春天的应季美食很多,但最受人青睐的还是莫过于田垄间野生的荠菜,庭院内外榆树上的榆钱、香椿抽出的嫩芽。当然,这其间也少不了挖采过程所带来的乐趣。
立春过后,一棵棵匍匐于地面,展叶向上的荠菜正努力生长着。倘若在比较松散的土壤,可以徒手采摘。蹲下身来,以拇指为支点,食指贴近地面,旋转将其茎叶笼起,然后合力捏紧上提,如此反复,一棵棵带着根须的荠菜便成了袋中之物。如果土壤比较结实,用工具则更为方便,一手拿工具贴近根部深入、下压、上挑,另一只手配合上提,轻轻松松,荠菜就完成由地上到手中的过渡。
荠菜最普通的吃法是做蒸菜。挑拣、去根、淘洗、沥水、绊面、入锅上箅,出锅后淋上香油蒜汁,抄匀装盘,春味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当荠菜的容颜渐渐老去,一串串榆钱接力登场。爬上带着沧桑之感的老榆树,坐在枝桠间,伸手捋一把榆钱,放在嘴里,甜丝丝的爽口。
榆钱最家常的做法是做榆钱馍。淘洗干净的榆钱,加入适量的盐、生抽等搅拌均匀腌制,稍后将面粉和榆钱按一定比例和在一起,做成窝窝头,入锅开火。不一会儿,便会满屋飘香,诱人食欲。
“雨前香椿嫩如丝”,令人口齿生津的当然不会少了香椿。时近谷雨,房前屋后的香椿也终于应了花红柳绿的邀约,悄悄探出头,窥视了一下外边的缤纷。于是,那紫赤色的嫩芽便盎然起来。
拿起长竿,在顶端系上木钩,伸到嫩芽中间,钩住一株,绕转、下拉,只听脆脆的一声响,一束椿芽便离树而落。
香椿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加入其它菜品混合凉拌。当代作家汪曾祺对香椿拌豆腐曾有这样的描述: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这色香味俱全的日常小菜,是春天万万不可错过的。
荠菜、榆钱、香椿,这清新自然的餐食,既有充饥之能,又有佐食之功,真可谓家乡舌尖上的春味三宝。(太康县纪委监委 连韶光 岳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