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6月,一场监察御史与皇亲权贵的较量正在清廷上空激烈上演。弹劾方是江南道监察御史袁甲三,向以“好弹击,颇著直声”闻名;被弹劾方是皇亲定郡王载铨。这场博弈的终极裁判是大清帝国第九任皇帝咸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当时吏治腐败、几乎无官不贪的生动写照,满族亲贵更是骄奢淫逸,不思进取,战备松弛。对此,袁甲三早已深恶痛绝,作为一名监察官,他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他详细列款,参奏皇亲定郡王载铨及刑部侍郎书元,贫鄙险诈,谄上欺下。载铨何许人也?论地位,他是咸丰皇帝的侄子。论权势,他是道光皇帝晚年钦点的顾命大臣,时任御前大臣,步军统领。
接到袁甲三的奏疏,咸丰皇帝十分重视,亲自接见他,让他“明白回奏”载铨的情况。袁甲三启奏:载铨营私舞弊,自认为掌管人事任免权,与刑部大臣私下勾结,恣意妄为,骄横暴戾。身为步军统领,负责京畿安全,却不担当不作为,致使步军统领衙门形同虚设,只收取呈书,一律不审查案件。遇到盗抢大案牵涉到本部门时,载铨利用权势避免受到牵连。
权倾一时的载铨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果不其然,弹劾上疏在皇帝的手里还没暖热,载铨上奏为自己辩解,诬陷袁甲三挟私报复。他倚老卖老,搬出了道光皇帝,试图在精神上给咸丰帝施加压力,劝说咸丰帝应当像先皇俯察事实一样理解信任他。
奏疏入进之后,咸丰帝命令袁甲三针对载铨上梳清楚明白答复回奏。
面对载铨的反扑,袁甲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随即答复回奏:自己如果有挟私愤没有根据就斥责别人过失,混淆是非迷惑皇上的地方,先皇帝的英灵高高在上,普照大地,断然不会让臣侥幸逃脱法网的。他以民间最质朴、实诚的赌咒方式,来回应皇亲国戚的反噬,表明自己心底无私天地宽,忠君侍上,为国为民的一片丹心。
咸丰皇帝被其赤城感动下令彻查,经查袁甲三所奏都是事实,于是载铨被免去领侍卫内大臣职务并被罚三年俸禄,刑部尚书恒春、刑部侍郎书元均被降职。此事震动朝野,袁甲三名扬中外。
袁甲三(1806.3----1863.8),河南项城人。字新斋,号午桥,晚清名臣。看见“项城”二字,相信有很多小伙伴眼前一亮。猜对了!此人乃“袁大总统”袁世凯的二叔祖。袁甲三是袁家第一个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的人,也是袁氏家族的开创者。袁甲三自幼家境贫寒,刻苦好学,勤奋上进。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甲三考中进士,从此平步青云,官至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
1850年5月,袁甲三擢升江南道监察御史。上任仅仅4个月,他就上书弹劾广西巡抚郑祖琛“怯懦渎职,致使社会动乱,却不思悔改,反而弄虚作假,粉饰太平。”咸丰帝看后十分震怒,将郑祖琛就地罢免。后弹劾江西巡抚陈阡与属下狼狈为奸,“玩弄妓女,饮酒作乐,贿赂官员,打通关系”。朝廷下令彻查,陈阡被革职。后户部为了充盈国库,提出恢复捐官制度,袁甲三亟陈利害,朝廷也不得不收回成命。咸丰帝十分信任袁甲三,多次采纳他的建议,称赞他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1850年至1852年,袁甲三在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国事所上的奏折达二十余份,在弹劾权贵、革陈除弊、举荐人才、匡扶正义等方面秉直上疏,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树立了一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形象。咸丰帝去世后,朝廷颁赏咸丰帝的御冠一顶、皮袍一件,玉扳指一枚,表一只。如此恩赏,世所罕见,袁甲三感动得涕泪交加。
作为御史,他不畏权势,敢于弹劾皇亲权贵,赢得朝野上下一片“直臣”赞誉;作为将领,他长于兵略,身先士卒,为平定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立下赫赫战功,被咸丰帝赐号“伊勒图巴图鲁”;作为廉吏,他以“扶持正气为己任”,告诫儿孙要戒满持赢,崇简黜华。袁甲三一生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给晚晴黑暗官场带来一股清风正气。
袁甲三去世后,清廷给予他高度评价,“袁甲三服官中外二十余年,平日刚正不阿,体外兼备,考虑精详,驾驭严正……将士用命,屡战屡捷。”同治帝赐谥号“端敏”,国史馆为其立传。(项城市纪委监委 田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