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把群众事放在心头上

2025-07-15 15:56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知晓群众反映回迁房项目建设存在质量、逾期回迁等问题,且在收到上级转办件的情况下还不重视,不及时调度跟踪,造成不良影响。日前,吉林省纪委监委通报的一则党员干部因不作为慢作为,督办解决群众信访诉求不力,受到严肃处理的案例使人警醒。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六条,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庸懒无为、效率低下,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作出处分规定。住有所居是基本的民生,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的典型,在这个问题上思想麻痹、动作迟缓,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根子上看,还是没有把群众的事放在心头上,是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当引以为戒。

从公开通报的一些情况来看,有的党员干部面对此类问题推拖躲绕、消极应付,常有以下几个原因:“不想干”,觉得事情没什么大不了,心里不重视;“不敢干”,遇到相对复杂的利益冲突,怕担责、得罪人;“不会干”,不知怎么干才好,怕出事。破除这些“心障”,克服怠惰心态、畏难情绪,既需坚定理想信念,补充精神之钙,也需向实践取经,寻找破题之法。

设法克服艰苦的客观条件,坚持改善民生,党的革命历史中已有范例。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面对日军的封锁策略,党将极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对敌斗争的同时,重视在根据地加强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边区政府组织军队、机关大力发展自给经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还对农民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最终,根据地群众的负担减轻了,土地多了,收入涨了,更乐于生产了。在严酷环境中,正是靠着异常坚定的革命信念,靠着对群众利益的关怀和保障,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团结。

如今,物质条件更充裕便利,技术发展更迅速,社会分工更精细,群众的需要更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党员干部知识经验的要求快速提高,勤于调研、锐意创新对于做好群众工作更为重要。在浙江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骑手休息驿站一度受到“冷落”。街道干部郑文星决心进行体验式调研,两个月跑了300多单,校准了对骑手需求的认知,针对性优化了驿站服务设施,收获了骑手的点赞。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一家新开张的葱油饼店本来很受欢迎,却被反映存在油烟扰民和门口排队妨碍交通问题,且解题涉及不同单位权属,存在一定复杂性。当地干部探索运用“多格合一”基层治理机制,有力协调推动各部门调研、讨论、出实招,从群众投诉起不到一周,就解决了问题。现在,店铺周边的油烟味明显小了,门口交通状况也显著改善。对群众事放心不下,诚心诚意走到群众中间,设身处地感受、把握群众需要,以创新精神探索方法,是这些基层干部成功解题的关键。

越是身处改革攻坚一线,越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使之成为穿越“心障”的航标;越要勤用、用实调研这一有力武器,深入把握群众所急所盼;越要保持探索和创新的敏锐,更好应对动态变化的治理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始终把群众事放在心头上,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民解烦忧、为民办实事上。(赵博闻)


责任编辑: 川汇区纪委监委网站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川汇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川汇区监察委员会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