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淮阳区:“夜访农家”解难题 “巡村日记”润民心
夜幕降临,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青连村村民连老汉家的小院里,区委第五巡察组的4名巡察干部与连老汉围坐在一起,一边拉着家常,一边记录着村民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这样的“夜访农家会”,开启了该组开展对村巡察的“新招牌”。
3月,淮阳区委部署第九轮巡察工作。第五巡察组负责大连乡党委及其所辖村党支部的巡察任务。面对村庄分散、村民难集中的现实,区委第五巡察组用一周时间跑遍该乡大部分田间地头,创新探索出“昼巡夜访+日常记录”的工作模式,让巡察既有泥土气又有人文关怀。
“以前巡察组来村里,不是开会就是查台账,这回可新鲜了。”大连乡龚桥村村民还记得巡察组初到时大伙的观望态度。原来,第五巡察组进驻首日就带着折叠桌椅直奔村西的黄瓜大棚,在连片翠绿的田间支起“移动办公室”。
正值黄瓜成熟的关键期,巡察组边帮农户整理劳动工具边了解情况。“补贴款到账慢?您把交易记录调出来看看”“农技员来没来过?这事我们记下了”,短短三天,区委第五巡察组在田间收集到土地流转纠纷、部门服务缺位等12个问题。村民龚大爷感慨:“这些干部裤腿上沾着泥巴,说话却透着明白。”
在巡察走访过程中,第五巡察组很快发现新问题:白天年轻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反映问题常有顾虑。副组长张积威提议:“咱们试试错时走访吧!”当晚7点,巡察组一行便走进大吴村。
82岁的李奶奶起初只念叨“都好都好”,直到看见巡察组在夜色中帮邻居修好倾斜的院墙,这才打开话匣子:“家门口不远处的垃圾桶旁经常垃圾遍地,没有入桶,天一热就刺鼻难闻……”老人的话让组员们揪心。第二天上午,巡察组就协调村干部现场查看,半天后垃圾就清理干净了。与此同时,巡察组督促村支部建章立制,形成环境卫生有人管的长效机制。
如今,“夜访八点钟”成了第五巡察组常用的工作方式。巡察组夜间走访,既照亮乡间小路,也点亮村民心灯。据统计,夜访收集的问题占全部线索的46%,多是白天难以获取的“沉没声音”。
另外,随着巡察深入开展,在区委第五巡察组的驻地房间里,巡村日记摞成厚厚一叠。翻开其中一本,3月12日这页写着:“走访时帮王奶奶修院子,得知其孙女生病欠债3万元,医疗报销遇阻”。隔页贴着巡察组的解决过程和祖孙俩的笑脸照片,批注显示问题已解决。
这种带着泥土味的记录方式,是组员们自发形成的工作新模式。每天走访回来,大家把收集的问题、群众的牢骚、解决的思路都写在日记里,重要事项还贴上相关照片。
“当干部学会坐在农家板凳上听民声,当群众敢于在阳光下说真话,基层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创新走访方式只是手段,真正重要的是让群众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公道自在人心。当干部们把巡察中养成的作风带进日常,当村民们把这份信任延续下去,乡村振兴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淮阳区委第二巡察组组长陈君说。(周口市淮阳区委巡察办 祁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