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红色记忆∣徜徉在干渠源头

2022-12-30 10:51 来源: 淮阳区纪委监委

每次沿着沙河大堤到村里办案,都会看到岸边的那座红砖砌成的建筑,远远看去红砖墙上印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运”八个红色大字,我对此很是好奇,后来向村里人打听才得知,这红砖房竟是上个世纪周口版“南水北调”工程的源头——淮新干渠渠首。

上个世纪70年代为缓解淮阳南部几个乡镇“十年九旱”农业用水难的困境,水利部门勘探研究后决定在新站镇小王楼村的沙颖河岸边修建一条引水渠,将河水往北引至县城,从而有效解决数十万亩农田与沿渠乡镇村民的用水难题。

1973年的深秋,这条豫东平原上的“红旗渠”动了工。在那个任务面前不讲条件的年代,当时的县领导田守忠亲自上阵拉架车,与群众同吃同住在工地上,人民劳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两年多的工期里有近六万人从各乡镇支援俢渠。

据小王楼支书王祥领回忆,当时他们那个村就有四五百人参与施工。那时候没有施工车辆,全靠人力来回挑,生产队的那头红马直接累得倒在了工地上。在平地12米高的土方,修高速公路一样,过水的沟渠相当于铺在土方上的路面,中间还要修桥渠和放水闸,虽说比不上红旗渠,但也算得上人工天河

淮新干渠刚修好的那些年,发挥了巨大的农田灌溉作用,缓解了沿乡镇几十万亩农田的用水问题。但随着90年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推进,建设了许多现代化农业设施原来的淮新干渠逐渐被取代。如今,当年的淮新干渠早已荒废枯竭渠源头的机房日日沉睡,慢慢被时间遗忘了

今年8月份,新站镇聘请专业文旅团队前往淮新干渠考察,正准备依托源头机房老建筑旧址配套已经建成的“颖水晓畔·新站印象”特色驿站开发成为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保留住这段新站镇独有的历史记忆,为发展沙颍河生态观光带注入乡村旅游的特殊活力。

淮阳区委常委、统战部长、新站镇党委书记王晖曾说过淮新干渠凝聚了淮阳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承前启后的继承发扬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与之遥相呼应。新时代新站人将会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以饱满的干事创业的激情,奋楫扬帆谱写新时代新农村的富美篇章!”(常润泽)

 

责任编辑: 淮阳区
  • 版权所有:中共淮阳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淮阳区监察委员会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