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监督 破解基层调解难题
□本报通讯员 郭凯丰 郭海丽
“我和邻居为这堵墙闹了三个月,在你们的多次调解下,两家的矛盾化解了,这5500元我赔得心服口服!”在商水县司法局巴村司法所,村民党某握着调解员的手感慨道。这场邻里纠纷的圆满化解,是该县纪委监委治理基层调解乱象的生动实践。
今年初,商水县纪委监委在走访监督中发现,部分调解员存在“挂名不在岗”“一案多记”虚增调解量等问题,随即组建3个联合督查组对23个乡镇的基层调解点开展全覆盖检查。督查组创新运用“三查三访”工作法:查考勤记录找出“影子调解员”、查财务凭证追踪“问题补贴”、查调解台账核实案件真实性;访当事人还原调解细节、访村两委掌握矛盾实情、访左邻右舍评价调解作风。仅40天,查出11起工作作风问题,3名专职调解员被解聘,6人被列入“履职不力名单”,形成监督闭环。
针对督查中暴露的补贴乱象,该县纪委监委推动县司法局出台《调解案件补贴规范意见》,明确补贴范围、补贴标准和发放程序,实现每笔补贴流向均可实时追踪。在姚集镇司法所,新上线的智能监管系统将每起案件的2张现场照片、1段调解录音设为必须上传要素。“以前虚报调解次数能多领钱,现在想造假都难!”工作人员介绍道。配合季度“清障行动”,已查处3起“重复申领”“虚增次数”违规行为,通过动态考核淘汰5名调解员。
在强化监督的同时,该县纪委监委注重培育“不想腐”的土壤。通过“定制式”廉政教育,组织调解员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摩职务犯罪庭审,将纪法课堂搬到调解现场。创新“以案代训”模式,督促司法局评选“金牌调解卷宗”作为范本,对后进的调委会开展“蹲点帮带”,巩固调解质量闭环。
今年以来,商水县通过“查岗盯账+制度补漏+思想铸魂”组合拳,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77件,基层调解领域信访量下降13%,有力筑牢了辖区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