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里的母爱
5月5日中午,我刚把一大兜蔬菜拎到家门口,还没来得及喘息,母亲的电话如约而至。
“鸡蛋你买了没有?”
“没,家里还有二十来个,够几天吃的就行了。”
“家里有老人和小孩,二十多个咋够呢?再过一会儿超市就该关门了,你赶紧再去买点儿!”
“妈,公告上说静态管理就5天,咱没必要那么夸张。”
“计划赶不上变化,小心驶得万年船。”
最终,我拗不过母亲的唠叨,再次奔向小区超市抢购鸡蛋。
唠叨,似乎是母亲的特质。她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声声唠叨里既有人间烟火,也有阳春白雪。
记忆里,母亲的唠叨始于饭桌。儿时的我吃饭时喜欢翘起二郎腿,她每每看见,总是皱起眉头,然后拿一根小竹棍敲在我的腿上。“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那段时间,这句话几乎天天在耳边响起,所以我四五岁时就明白:凡事都要懂规矩、守规矩。
当学生,就要好好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当小辈,就要尊敬长辈,处处以长辈为先。当客人,就不能随处乱翻乱拿主人家的东西。我们稍有松弛,就会有提醒警告,再不听从,等待的就是母亲严厉的惩罚。
小学三年级那个暑假,我去四姨家走亲戚,无意间看到表妹的抽屉里有一支漂亮的自动铅笔,一时心痒难耐。一番思想斗争后,我还是把它悄悄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回家后被母亲发现,她大发雷霆,一顿训斥不说,还罚我面壁思过。“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母亲把这句话一连重复了好几遍。我一脸不服气,甚至觉得委屈,涨红着脸与她争辩:“这怎么算是偷呢?我只不过是拿了亲戚的东西。”见我不知悔改,母亲哆嗦着嘴唇,随手拿起身旁的扫把,重重地敲在了我的背上。“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拿走的东西就是偷,记住了没有!”我噙着眼泪,郑重地点了点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有一年春节,我和哥哥跟随母亲回老家探亲,路遇一名老人拉着满满一车水泥要上坡,母亲赶紧说:“咱们都过去搭把手。”我和哥哥都怕把新衣服弄脏,扭扭捏捏不敢上前。母亲似乎看穿了我们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衣服脏了可以洗干净,心里脏了可就没救了。”听完母亲的话,我俩都红了脸,赶紧跑过去帮忙推车。
表哥因为贪玩辍学,后来找工作处处碰壁,只能去工地干苦力。母亲知道后,再三告诫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上大学时,见我花钱大手大脚,母亲就时不时地敲打我:“成由俭来败由奢。”当我因小事跟别人起争执时,母亲总是劝我说:“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听说父亲的高官学弟因贪污受贿锒铛入狱,母亲痛心地说:“鱼为诱饵而上钩,人为贪婪而落网!”参加工作后,母亲更是隔三差五打来电话,叮嘱我:“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母亲出口成章的唠叨,伴我度过了成长岁月。如今的母亲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但她的唠叨依旧包围着我。
“看把你能耐的?”这是“严厉责备型”唠叨;“不用惦记我、照顾好自己”,这是“温馨叮嘱型”唠叨;“行得正,坐得直,凡事要对得起良心”,这是“处世哲理型”唠叨。
正如诗人洛夫所赞美的:“您的伟大,凝结了我的血肉;您的伟大,塑造了我的灵魂。”伟大的母爱,常常就体现在没完没了的唠叨里。
得益于母亲的唠叨,亲戚邻居说我懂礼貌、有规矩;老师说我爱学习、守纪律;朋友说我真诚实在、能交心。同事说我品行端正,工作有担当。在母亲严家风的影响下,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遵规守纪、廉洁勤俭。
年少轻狂时,觉得母亲的唠叨“讨人嫌”。人到中年,洗尽铅华,方才懂得,母亲的唠叨是爱,是规矩,更是浸润人心的力量。我庆幸有这样的母亲,她用自己的唠叨,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让我昂首阔步行走在人间正道上。(田雍容)